刘宁
一
进入21世纪,本土出版业呈现出新的格局,格局明显扩大。毋庸置疑,这与新世纪最大的主题“中国的崛起”直接相关。“崛起”自然意味着追求高端、大气、高档。因此,“又高又高”在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流行词。就出版业而言,高可能首先意味着精装。但毕竟,在20世纪90年代的初中,这场运动并没有那么大。出版业仍然像以前一样,在形式上没有大的飞跃。在20世纪90年代末,感觉真的很感动。在时间节点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充满精装和上学;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后者往往被视为“中国崛起”的硬指标。
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重要出版现象,“小精装”的出现必须被记录下来。应该是,自2006年以来,上海书店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几本32对开本的精装小书。例如,黄尚的插图故事于2006年6月出版,林行知的长篇故事于10月出版;2007年4月,叶兆彦的《老人》和傅悦安的《事业一条树皮鱼》出版;2008年10月,钱刚的《老新闻记者》出版,等等。在前两年,它似乎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直到2009年初,上海书店突然推出了一系列类似的小书,包括《东方写作,西方阅读》(陆昊)、《南非》(凯蒂)、《感官盛宴》(严锋)、《书商的旧梦》(沈昌文)等。与之前的几本书一起,它感觉到了魅力,并登上了主流书店的舞台。《中国阅读日报》等阅读媒体也开始配合宣传。即使我没有阅读这些媒体报道,我也能从最初出版的版权页上看到卢洛浩(作为“特别编辑”)的名字,以及第一和第二系列的作者与《万象》杂志的作者相吻合的事实。从我长期从事图书业的经历中,我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与上海吕的儿子有关的计划。王书松先生说,“这是当年私人对联出版社和文学图书馆的气氛,是为了向丛书凡先生致敬。”。我不知道《海事图书馆》先后出版了多少种。后来,我查看了网上的信息,发现有77种。根据我个人的喜好,我一出门就买,包括作者朋友和出版社捐赠的书。总有20种小收藏品。
“海上文库”中的几种小精装和小平装,笔者更爱小平装
然而,即使在当时小精装书刚刚发行和流行的时候,也有相当多的人,包括《海事图书馆》的一些作者,更喜欢他们心中的“小平装书”。事实上,上海书店后来在精装本之外还印刷了18种平装本。图书馆里我最喜欢的几本书后来被捐赠或以小型平装书的形式重新购买,所有这些书都是署名的,比如傅悦安的《树皮鱼的职业生涯》、陈冠中的《城市九章》(均于2009年5月出版)和李长生的《浮世记》(2012年5月出版)。与小型精装书相比,小型平装书明显更具设计性:从封面、书脊到封面背面的白色银色图案突出了文本信息;虽然书服的图案因书的主题而异,但它与统一的装帧风格形成了一定的节奏感;书脊服装的设计简单明了。从上到下,单词框依次显示“海事图书馆”、序列号、标题和作者。该出版社的标志和社会名称印在字框下方的图案上。
我不知道“小精装书”的出现究竟是对是错。事实证明,这是一场长期的狂热。它具有高度传染性,超出想象。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走出高烧。我甚至听说过一些作家威胁说要么不出版书籍,要么出版小型精装书。“海洋图书馆”的前两个版本一推出,仅仅两三年后,小型精装书就遍地开花:从三联、中华、商业国社,到中信、新兴、海豚,从东方、世纪文经、中央汇编,到乌托邦、华城、山东画报,从顶级翻译到宜林,再到大学出版社,如广州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丹大学和复旦大学。在主流出版机构中,只有少数机构没有参与,如人民文学、作家协会、古代和图书馆阅读。
虽然我个人买的书都是原样,承认“存在是合理的”,但对于小型精装书的流行,我一直持观望态度。因为我认为就出版本身的意义而言,小型精装本实际上缺乏创新。这不仅不够新鲜,而且是对上个世纪经过改革初中的探索和尝试后高度普及的小凯文化的“反应”。但你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小型精装书的基础实际上是传统的32对开本,“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在新世纪它已经很高,贴上了硬壳,其他元素没有改变。事实上,这种印刷和包装规范在日本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过时。
例如,在日本,除了两种小格式(新书和图书馆),主流小册子与中国的小册子相同,中国的小册子分为32种格式。大号32对开本第一版一般为精装本,图书馆版第二版将有所改变。在32对开本中,第一版平装本占绝大多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型精装书并不少见,但随着出版业的持续衰退和读者阅读品味的演变,这种印刷和装订规范已经很难看到,除非你去二手书店。我们可以随便举两个例子:例如,《日本的外表与真相》(理查德·哈洛兰著,由时事通讯社1970年4月版的木下英雄翻译)、《日本——看到真相》,由时事通讯社4月45日版的木下英雄著),1970年第一版是精装版;另一本书《日本文化的问题》(西田佳彦著,1982年3月版盐博书店;《日本文化的问题》,西田佳彦著,1982年3月版盐博书店特别版)于1940年3月首次出版。战后,当延波将延波的新书(红色版,第60号)包括在内时,出版了与延波的新书(红色版)封面相同的特别版,但没有书套。这两种书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典型的32本精装书。它们和我们的小精装版一模一样。当把它们放在一起时,它们可能会混淆。但今天,它早已被新版的小型平装书所取代。这本新书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主题大胆新颖。装订风格被引入时尚元素。在公共场所看书很受欢迎。
两种类似小精装的小三十二开日版书:《日本的外在与真相》(理查德·哈洛伦著,木下秀夫译,时事通信社1970年4月版)与《日本文化的问题》(西田几多郎著,岩波书店1982年3月版)
谈到日本新书文化,它在中国已不再是新闻。去年,《新经典》的版权是从延波书店引进的。作为日本新书家族的“老板”,延波的新书以简化的横向布局形式登陆中国。这是东亚出版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事实上,我很早就听到了这个消息。新书出版后,我应邀参加了其中两三本的出版和宣传活动。然而,在对新经典和中国知识界感到高兴的同时,我心里总是有一个遗憾:我一直主张,如果我们想引进外国文化,我们应该回到内部,完整地引进它。严波的新书创作80年后,进入中国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出版商只是移植了内容,却“扬弃”了新书的布局,将一本由知识美和历史造成的带有“成熟女性”气质的小对开本变成了一本小精装本。此外,很明显,即使是封面设计,包括红色版和绿色版的颜色、数字和其他元素,也被“带”到了最后。因此,小精装本包裹着一层独立设计的书服。。。画一条蛇,加上脚。这也是所谓的,一个移植东方新书文化的好机会被浪费了。
日本岩波书店的几种文库和岩波